中医治未病
春天悄然而来 还应春捂秋冻
- 分类:中医养生
- 作者:杨超 肖玉玲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16-04-01 00:00
- 访问量:
春天悄然而来 还应春捂秋冻
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,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,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,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。唐山市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门诊肖玉玲副主任介绍,春季气温变化较大,如果过早脱掉棉衣,头部、下肢、手部、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,因为不适应而受寒,从而导致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。怎样判断是否“捂”?“捂”的具体标准?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。
首先看气温
春天的气温,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、春暖花开,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,“花开又被风吹落”。面对“孩儿脸”似的春天,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。现在认为,昼夜温差大于7℃是该捂的信号。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“春捂”者来说,15℃可以视为“捂”与“不捂”的临界温度。也就是说,当气温持续在15℃以上且相对稳定时,就可以适当减衣。早春时节,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,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,适当增减衣物。这能有的放失的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,从而减少疾病发生,另外,“捂”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。而减得太快,就可能出现“一向单衫耐得冻,乍脱棉衣冻成病”。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,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,也得再捂7天左右,体弱者才能适应。其次凭感觉,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不同。如果“捂”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于减衣服。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不妨早点换装。否则“捂”出了汗,万一被冷风一吹,反而容易着凉感冒。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。早春时节,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,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,适当增减衣物。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,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。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-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。
其次是捂的部位
“春捂”并非是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。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、脚、颈、手这些部位的保暖,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,取下围巾、口罩,脱掉厚袜及手套,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,导致疾病入侵 “捂肚脐”--拒绝露脐装,盖被不如穿衣肚脐归属任经,对女性而言,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,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。 “春捂”要注重“下厚上薄”,下半身位置属阴,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差,也就成为捂的重点,尤其是人的双脚更应捂。因此,“春捂”要“下厚上薄”还因为寒气大都是由下而上侵入体内,尤其是爱美女性,不要过早地换上轻薄的裙装,否则裸露的脚趾、踝关节、膝关节易感到下肢酸胀、沉重、关节僵直、走路酸痛等,严重的还可致关节病、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妇科病等。
还应因人而异
“捂”要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,老人、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,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。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,日照温度在15℃-20℃时,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。如果“捂”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,身体冒汗,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;如果感觉“捂”了身体会出汗,就不妨早点换装,否则,“捂”出了汗,万一再被冷风一吹,反而容易着凉。慢性病患者是“春捂”的重点人群,在“春捂”的同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抵抗力。别“捂”过了头,“春捂”也是有一定限度的,如果捂过了头,同样对健康不利。另外,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而是强调脱衣要“递减”,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,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。春季气温日差较大,早晚较冷,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。而晴日的中午时刻,气温一般都在10℃以上,此时可适当减衣服。
“春捂”不能忘开窗通风
专家提醒:“春捂”并不表示在家里要成天关闭门窗,每天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。建议太阳出来以后9、10点钟以后,下午2,3点钟对居室进行通风换气。使用空调的家庭更不能一天24小时门窗紧闭。每天换气次数不少于3次,每次不少于10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