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治未病

资讯分类
/
/
/
夏至:冬病夏治贴敷有讲究

夏至:冬病夏治贴敷有讲究

  • 分类:养生常识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6-04-01 00:00
  • 访问量:

夏至:冬病夏治贴敷有讲究

详情

  “冬养三九补品旺,夏治三伏行针忙”,又到冬病夏治时。总结古人及多位名老中医数十年临床经验,研制出伏九贴膏,采取中药贴敷手段,选用特定穴位,使其通经走络、调和脏腑、拔病外出,达到防治部分呼吸道疾病之功效。对小儿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疗效。

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大部分以白芥子、细辛等辛散中药研磨,以姜汁调匀组成。其内所含有的中药均为“性辛温,善走散”之品,无论是胸膈或经络、皮肉等处的伏痰,其皆可散之,亦可温化伏肺之寒饮而起到止咳平喘、逐痰平喘、利气止痛作用。生姜汁引经,辛温解表,温肺止咳。诸药辛温走窜,散寒化饮,利气止痛,刺激穴位,激发经气,调动经脉功能,发挥行气血、调阴阳作用。

  注意事项:

 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,以防伤阴 夏季气候炎热,易伤阴液,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,暗耗津精,所以应慎食肉桂、花椒、大茴香、小茴香、狗肉、羊肉和新鲜桂圆或荔枝等等。

 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 夏季炎热,往往易贪凉饮冷,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,则易致中阳受损,脾胃虚弱,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,轻则泄泻腹痛 、恶心呕吐,重则造成阳虚宿疾。

 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 夏季易生暑湿,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,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,则易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。

  四是忌过量运动 以免汗出过多,导致气阴两虚。

  穴位贴敷法不良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,但仍需临床医师予以足够的重视,运用时应由专业医生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,绝不能盲目贴敷,以免造成不良后果。对于出现各类不良反应者,均应及时就诊处理。

  常见不良反应:

  药物过敏 多表现为初起局部皮肤红肿、瘙痒,继之全身出现斑疹或风团,严重者可伴心慌、胸闷、气短。常见于首次贴敷后,也有患者在多次贴敷后出现,多在贴敷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生。

  胶布过敏 贴敷使用麝香膏作胶布或普通纸胶布固定后,出现皮肤红疹、瘙痒。

  皮损感染 贴敷部位皮肤破溃,起大水泡,直径可达数厘米,严重者合并感染甚至化脓。

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均为再次敷药时发生,将贴敷取掉约6~12小时后贴敷处红斑逐渐增厚,高出周围皮肤,边界分明,继之起大泡糜烂渗出,伴周围皮肤奇痒,2~4天后症状渐减轻,5~7天后结痂,随之痒感消失。

  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:

  1.应严格掌握适应证,对于支气管扩张症,以及有咯血病史、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,对贴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、高血糖、感染发热期、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。根据气温情况调整药物配比,尤其是姜汁浓度。

  2.使用无纺布胶带。

  3.治疗中应严密观察,一旦患儿贴敷局部出现刺痒感立即撤除膏药。

  4.凡贴敷后出现过敏等全身反应或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者,勿再次贴敷,并可予以抗过敏药物。

  5.对于出现破溃感染等局部不良反应者,需保护创面,预防感染,应避免抓挠,不可洗浴,可涂搽抗感染膏药等。 如水泡体积过大,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内液体。下次贴敷时注意减少贴敷时间。

版权

发布时间:2019-05-09 00:00:00

版权归唐山市中医医院所有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唐山 冀ICP备14022360号-1 后台管理

纪委举报电话 8738704 邮箱 tszyjsk@126.com